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之四:生命教育系列

概述: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之四:生命教育系列


1.png

  一、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——生命挫败

  点击查看

  倘若可以在模拟人生的游戏中设定一个属于你的主人公,我们很可能不假思索地就赋予“他”最强的体魄,最俊美的外貌身形以及最闪耀的才华,并期待“他”在虚拟世界中承受最小的伤害,享受最美好的胜利。但是,虚拟的不是真实的。即使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美好与安宁,上帝也免不了给我们开几个或大或小的玩笑,而我们把这玩笑称为——挫败。

  周国平老师曾说过: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,没有被挫败压倒本身就是一种光荣。在之前的心理课上,我们谈过“幸福”这一主题——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——幸福这件小事,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一个似乎大家都想躲开却总绕不开的挫败。

  二、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——生命轨迹

  点击查看

  心理学家伯恩认为:每个人都在童年时代形成了一个“人生脚本”,像是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一样,会有开始、展开、高潮、结束和尾声。

  随着一天天长大,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存在这个脚本,以为所发生的一切这大约是命运的安排。而其实,每一个经历都在影响着我们下一段经历,我们的人生不是无迹可寻的,命运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在我们自己的手中。

  因此,如何理解这些复杂、繁多的生活材料,在他们之中找到能够使我们接近理想自我的部分,是真正重要且困难的。而生命线的活动,就是帮助我们清晰地将之前的人生旅途铺开,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来时路。

  三、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——生命起点

  点击查看

  高中生大多处于15到18岁之间,在这一阶段,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,诸如“我是谁”、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等有关生命和自我的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高中生的思索。他们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尝试去回答这类问题,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。

  因此,学校作为敬畏生命、尊重生命、理解生命的所在,需要引领学生去解答这些与“生命”、“自我”、“价值”、“意义”等相关的问题,确保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会“以何为生”,而且学会“为何而生”。

  现今的青少年面对着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,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,他们中的许多无暇寻找其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,陷入了存在性危机。针对“陷入人生哲学迷宫”的孩子来说,生命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,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,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。

  四、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——成长的脚印

  点击查看

  在这个越来越变化迅猛,丰富多元的世界,似乎没有一条完全安全稳固的路可以走。我们在随波逐流的人潮里迷茫着、困惑着,有时也会妄想出现某一个足够强大的权威直接给我们指引方向。然而,我们每一个人的路终究还是要自己走出来,而内省可以让过去的经历沉淀,让我们的困惑与思考化为属于自己宝藏,逐渐成为我们的生活准则、生命信念。

  五、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——生命四度

  点击查看

  本节课希望通过4个生涯故事的分析和探讨,帮助学生逐渐澄清他们的价值倾向(高度、深度、宽度和温度),从而探索他们心中理想生活的模样,打开更多人生的可能。

  本课的理论模型和生涯故事都来自古典老师的《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》一书,将其中的核心内容改编成了40分钟的课程。

  六、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——幸福这件小事

  点击查看

  幸福是什么?对于这样抽象的感受可能孩子们很难直接下一个完整的定义。英国作家切斯特顿(Gilbert Chesterton)说: “幸福犹如宗教,是一种神秘的东西,永远不要对它加以理性的阐释。”但是尽管是主观的,但也不完全是不可描述的。

  因此,在课程的前半部分,我以不断设问的形式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兴趣;紧接着,课程的主体部分是“我的幸福清单”的活动;最后,以生活中提高幸福感的tips收尾~

  七、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——时间之尺

  点击查看

  在你的眼中,时间是什么呢?

  八、【刘老师的心理课】直视骄阳

  点击查看

 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和生命充满好奇,教师在此时以开放的姿态鼓励学生思考死亡是很有价值的。遗愿清单和墓志铭,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的“死亡教育”形式,旨在引导人们珍惜生命、珍爱生活。泰戈尔说过,“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”。以“死亡教育”来传递热爱生命的理念,这种强烈的对比,能让生命教育显得更鲜活。让高中生写遗愿清单和墓志铭,关键不在于如何看待死,而是明白如何生,从而激发学生发现生命的真谛、生活的美好,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人生规划,确立发展目标。

资料收集人:彭如心
审核人:黄凤平